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花500块钱买了一张心仪已久的演唱会门票,可当你兴高采烈准备出门时,却发现门票丢了,这时候你会再花500块钱买一张吗?
再换个场景,如果你打算去看演唱会,钱包里揣着500块现金,结果路上不小心把这500块弄丢了,你还会按原计划花500块买票去看演唱会吗?
仔细想想,这两种情况从经济损失的角度来说,本质上都是损失了500块钱。
但神奇的是,很多人在第一种情况下,可能会犹豫再三,甚至放弃看演唱会;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却大多还是会选择买票去看。
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背后就隐藏着一个有趣又实用的心理学概念——心理账户效应。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什么是心理账户效应
心理账户效应,听起来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在心里会把不同来源、不同用途的钱,分别归类到一个个隐形的“账户”
里,每个账户的消费规则和重要程度都不一样。
这个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着名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他还因为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呢。
泰勒教授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假设的那样,把所有的钱都看成是完全可替代的,而是会根据钱的来源、存储方式和支出方式,将其划分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
比如,我们可能会把工资收入放到一个“日常开销账户”
,把意外获得的奖金放到“娱乐消费账户”
,把辛苦攒下的买房钱放到“重大资产账户”
等等。
而且,这些心理账户之间的界限往往很清晰,钱在不同账户之间的流动也不是那么随意。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个概念,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有趣的实验。
二、心理学家的研究
1981年,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s
tversky)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经典实验。
他们假设了两种情景:
情景一:你计划去看一场电影,票价是10美元。
当你到达电影院时,发现自己丢了一张10美元的钞票。
这时,你还会买票看电影吗?
情景二:你提前买好了10美元的电影票,到达电影院后却发现票丢了。
如果想看电影,你得再花10美元买一张票,你还会买吗?
实验结果显示,在情景一中,大多数人(88%)表示仍然会买票看电影;而在情景二中,只有少数人(46%)愿意再买一张票。
从理性角度看,两种情景下的经济损失都是10美元,决策应该是相同的。
但人们的反应却截然不同,原因就在于心理账户在作祟。
在情景一中,丢的10美元钞票和电影票的钱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所以不影响人们购买电影票的决策;而在情景二中,丢的电影票和重新购买电影票的钱都属于“看电影这个活动的支出账户”
,人们会觉得在这个账户里已经花费了20美元,超出了自己的心理预期,所以更不愿意再买票。
这个实验生动地证明了心理账户效应的存在,它揭示了人们在消费决策过程中,不仅仅考虑金钱的实际价值,还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账户效应又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真实的故事案例来感受一下。
三、生活中的真实故事案例
案例一:奖金的“特殊待遇”
...
我在农村,参与了一场特殊的闹洞房事件,然后,我得到了一个绝美的鬼妻活了二十多年,我才发现,原来我是个半阴半阳之体,为了跟我的老婆杨雪,永远生活在一起,我不得不面对各方面的妖魔鬼怪,跟这些邪恶的势力,进行殊死斗争。...
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他们所信赖的心理治疗师便是他们心中的太阳。治疗师温柔地住进他们的心里,拂去他们的忧伤,温暖他们的心灵,驱散他们人生的雾霾,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
你听过,巨龙的怒吼吗?巨龙魔法师书友群已经成功建立467140428,欢迎各位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进群一起聊天哈皮侃大山讨论剧情提建议说意见等...
全文完结,新坑已开httpwwwheiyancombook59954求支持我被人卖给了人贩子,辗转贩卖,成为了社会最底层的红尘女。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只能笑对人生,卑微的如蝼蚁,却不得不坚强的活着...
一场绝密级的试验爆炸让萧铭来到一个类似古代的平行世界。在这个满是恶意的地方,他身为最不受宠的皇子,拥有着一块最贫瘠的封地。不过幸运的是,绝密试验中一个名为科技晶石的物品跟随他一起来到这里,让他拥有了升级科技树的能力。于是,他在自己的封地开始种种田,搞搞工业的悠闲生活。而面对他那些不友善的兄妹们,他一向遵循的格言是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