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十三年的年末,大汉朝发生了不大不小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朝中有识之士早有预言的政局变幻:以户部尚书为首的一大批高官被陛下下旨撤职,其后该升迁的升迁、该补缺的补缺,而最受关注的,则是太平十三年这一批进士总共三百人的去向。
按照旧制,当年的进士起码要在一年以上的候缺期后,方可入朝任职;可太平十三年十一月的一道圣旨,却打破了祖宗惯例:随着大批官员被解职调任,大汉朝廷空出了无数把令人眼红的高贵交椅,而皇帝陛下则诏示吏部,尽快让当科进士入朝为官、填漏补缺。
于是,不知是否绝后、但绝对空前的一批三百名进士,没等到候缺期满就戴上了崭新崭新的乌纱帽。
——当然,破格任用当科进士,也被朝野视为皇上此次整顿朝纲一系列举措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有趣的是,这一批进士入朝为官以后,领到手的往往是位阶不高、却职权甚重的职官。
例如,当科状元,河东裴家的裴元吉,年纪轻轻便被派往港口重镇福州,担任福州仓曹参军——虽然是个从六品的地方官,但却执掌整个福州的钱粮调配与官员考核,可谓权倾一方。
因此,这也被视为朝廷在给状元郎一个历练的机会:只要裴元吉在地方政绩可观,想必不久就会调回京师、入六部御史台任职,甚至入阁拜相都并非不可能。
再例如,当科榜眼,洛阳赵家的赵越,直接进入皇家学府国子监,担任典籍一职,或许很快就会升任博士;只要在国子监好好教书蹉跎几年岁月,门生满庭的赵越,就能拥有在朝中呼风唤雨的势力。
除此以外,三百年轻进士中捞到厚职美缺的不计其数,让朝中老臣羡红了眼珠。
耐人寻味的是,捞到上好官职的,绝大多数都是河东裴家与洛阳赵家的子弟。
这两大士族的权力,也在这一波官场动荡中水涨船高。
与之相对,统领大汉朝堂十几年的徐家,却显出几分衰落之相:不仅许多徐家高官被解职降职,更关键的是,三百进士中的徐家子弟,几乎没能拿到任何重要职务。
除此之外最令徐家人扼腕叹息的,还要数那个名满天下的徐家探花郎。
本应在朝中占据一席重要地位,与状元裴元吉、榜眼赵越分庭抗礼的徐广陵,却因为昏头犯下杀人重案,被开除徐家族籍、终身不得为官。
对于底蕴深厚的徐家来说,其实老人被解职、新人被冷遇都不算伤筋动骨,可唯有失去一位未来的徐家掌门,才真真正正让金陵徐家满眼尽是灰暗。
这朝堂上的风云变幻,便是太平十三年的第一件事。
至于第二件事,就有些诡异和离奇了:在一众裴家大员的上书奏请下,大汉朝廷驱逐了塞北女真人的使节,还断绝了与女真人的贸易——这让许多官员一头雾水:女真不过是塞北一个不起眼的蛮族部落,大汉从来就没放在眼里过,堂堂朝廷何必自降身价、对他们大动干戈?
唯有一些消息灵通之士,才隐约听说,裴家高官们之所以会突然上奏,希望朝廷严肃对待女真,来自于裴家一位年轻后辈的苦苦劝说。
那年轻后辈,正是新科状元、兼裴家的未来家主,裴元吉。
驱逐女真使节后,大汉官场上就这件怪事很是议论纷纷了几天,但随即热度逝去,整件事便被湮没在所有人的记忆深处;甚至大多官员,都遗忘了大汉北方,还有一个名叫女真的小小部族。
最后的第三件事,则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鸡毛蒜皮,几乎不能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年末的一场大雪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