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游侠少年时来的有血性,一腔怒火最后却只能当做没事人一样默默走开,只恨自己的权利不够大,实力不够强。
但是现在刘澜给了他这个权利,那陈到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早年间刘澜记忆最深刻的一个人不是温恕也不是刘元起更不是赵忠,而是中郎将孟益。
因为这个人是是在他结识的时候最瞧不上的一个人,甚至天下人人唾骂的赵忠在刘澜眼里都要比他可爱多了,可就是这样一个让刘澜喜欢不起来甚至还有些瞧不上的人,现如今却成为了他心中认为对他影响深远的人,这里面发生了什么,唷是什么让他有了这般大的转变?
原因很简单,就是二人见面时孟益对他发表了那番想为民就当官的言论,当时在他看来这番话是那样的可笑,血气方刚的刘澜又怎么可能会认同他这番观点?可当他到了雒阳,当他到了辽东当他到了沛县乃至到了徐州之后,再回想起孟益多年前的那番话,他会为自己当时的反应感到脸红。
不是没有听他的建议与提点,而是花了这么多年自己领悟的却是多年前就有人告诉他的金玉良言,而当时他却如同糟粕一样弃之如敝履,仔细想想,孟益当时的说法错了吗?也许他只是选择了一些很功利的方式,但仔细想想他所说的方式不就是最快的捷径?
如果当时刘澜听从了他的建议,那可能他就不会浪费这十多年的时间,后世经常说少奋斗十年和这又有什么区别?想到这些连刘澜自己都感觉可笑,因为孟益当年教自己的,现在他拿来去教别人。
这难道不可笑吗?
刘澜这些年干了很多后悔的事情,类似少奋斗十年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诸如与甄家的联姻,拒绝甄豫最初的帮助,死要面子活受罪,结果现在还不是受人家的帮助吗?没有甄家和糜家,别说九江、荆南之战无法开启,可能第三次徐州之战就要因为缺粮而溃败。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好在他所犯下的错最后都弥补了回来,只不过就是兜兜转转饶了一个大圈子罢了,而这一圈子绕下来,刘澜想不成熟都难,何况对于他是后悔的事情,对于其他人,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比如甄家,如果当初真的全力支持刘澜,并且在中山帮他起兵,那结果还真不好说,最少包括刘澜在呢都没有信心保证一定就能把袁绍挤出冀州,可挤不出袁绍,那他们就必然会被袁绍消灭甚至挤出去,那时候甄家的情况只会更糟,而刘澜也势必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可能,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而看似失去了冀州根基的甄家,自然也就没有借助刘澜再度崛起的机会。
现在的甄家可比冀州时期更有实力,而这个实力却是全方位的,更是冀州时期远远无法比拟的,所以对甄家来说反倒是因祸得福了,因为在渡过最危险时期的刘澜眼瞅着正在逐步好转,而身为刘澜正妻的甄姜与嫡长子刘源的关系,甄家日后的地位指挥更高。
甄家上下或者说甄豫当年做出的选择绝对不会有人后悔,也许曾经有一度老太太会抱怨甄家被牵连,但现在老太太可能做梦都会笑醒,所以刘澜每次在想到这些的时候,最后都会惊奇的发现,这些年来跟在自己身边的人很少会有后悔的事情,反而只有他,后悔的事情做出了一大堆。
就拿孟益当年对他的指点,如果他当时就听从了,可能他的崛起之路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坎坷,早就借助甄家之手崛起了,所以他现在经常会用这样功利的方式去对一些人给出自己的建议,不管他们是否认可,也不管他们是否听得进去,就好像当年的孟益意义,该说他必须要说,因为你现在不听,日后也迟早要后悔。
而陈到则毫无疑问是他的目标,当然了这番早在两人之前的书信中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而从他的反馈来看,显然是积极的,因为有过官职低微强出头最后反被惩处的经历,所以他比谁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权利的重要性。
而当刘澜把孟益那套理论,想为百姓出头做主就先想办法升官的理论说出来之后,陈到是深感同受,因为他太理解这其中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了,因为只有把官做的越大,你才能帮助越多的人。
一县之君你只能管一县之民,可如果你是三公,你就能够为一国之民去谋福祉,刘澜这句话深深刺激了陈到,当然蝶网的工作可能不会直接帮助到百姓,但是却可以让他把那些火海百姓的贪官污吏找出来。
试问这个官可要比成为三公更关键,因为就算你成为三公,就算你真的建议天子出台了为百姓谋福祉的政策,可天子不同意呢?就算天子同意了,下面阳奉阴违呢?所以陈果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做什么可以让天子同意不同意的事情,而是要把那些敢阳奉阴违以及为祸乡里的蛀虫找出来。
你三公权利在打,你也不可能顾及到方方面面,天下这么大,大汉朝成千上万个县,三公想顾及也不可能一一都顾及得来,有纰漏也很正常,但是蝶网就不一样,他可以一网打尽,而这才是真正诱人的。
陈到现在已经有些期待返回秣陵的那一天快些到来了,甚至在夺取九江城之后他已经在向兄弟陈果打听起了关于内卫的事情,当然他听到的可能与刘澜信中所描写的不太一样,毕竟陈果治下,主要是以谍报为主,徐庶再次上台,才因为高览义仓加强了内部消息收集,所以他讲的很片面,但还是让陈到听得津津有味,甚至比擒获陈武三人还要激动。
毕竟这些年来,真的没有什么是能够让他感到有兴趣的事情了,谍探的工作让他压抑下去的激情在这一刻彻底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