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反倒让吴王李恪坐享其成。
侯君集的部众非同小觑,随其驰骋疆场,平定高昌后镇守西南边陲,常与敌国交锋,虽近年来重返长安,战力依旧不可轻视。若吴王真能收编,东征高丽的战役中必将崭露头角。
“可惜,实在可惜啊……”
何乐为摇头叹息,大唐开国将领各具威能,麾下兵马皆非庸碌之辈。李世民虽严禁结党,但军中便是势力滋生之地,只是暗中行事罢了。此刻,何乐为错过了一块巨大的战略棋子。
当时何乐为过于依赖体内的神秘系统所掌控的军队,未觉这些兵马之重要,更怕引起李世民疑心。如今吴王李恪接纳了他们,对何乐为而言,无疑是新的挑战。一旦李恪在战场上立功,以李世民的心态,必会大力提拔他。
何乐为深知最终的皇位仍将归属自己,只是这段争夺过程不容有失。起初,吴王李恪表现出色,然而无人能抵挡权欲的诱惑。一旦李恪自认能与他抗衡,他定不会轻易罢休。两人若内斗,对整个大唐将是灾难。
如今的局面,何乐为费尽心血稳定武星七王,周边诸国亦俯首称臣。此刻应全力增强大唐实力,绝不可内耗。否则,何乐为的全球统一之梦将……
“无须惋惜,即便你当时出手,也只能收服少数,大部分始终在皇上掌握之中。在京都,无人能胜过皇上,唯有你能跳出棋局,可你偏偏从吐蕃归来。若我是你,宁可置身高句丽之事外,也不愿从吐蕃返回。”
程咬金饮尽杯中酒,直言当局者迷。此刻何乐为才认清回归的失误。他不愿放过任何机会,但也需看清前方的道路。
“可父亲,吐蕃不是已安定吗?留在那里也难有建树吧?”
程处亮疑惑问道,留在吐蕃,无论结局如何,功绩已至巅峰,无法再获新功。唯有加入东征高句丽的大军,才是获取功勋的途径。
"你们这些青涩的年轻人啊,难道未曾听闻过‘借妖砺剑’的道理吗?"
程咬金嗤之以鼻,瞥了一眼众人。何乐为捶了捶脑门,早知何世民心机如此,又何必急匆匆地办完这一切?本该设下些疑点才对,如今这般,想要抽身已是无望。
若边境动荡不安,何世民必定更加关注吐蕃之地,毕竟高句丽与吐蕃相比,犹如萤火与皓月。何乐为平定吐蕃,才得以铺平攻打高句丽的道路,否则何世民岂敢轻举妄动?
可惜何乐为只想速战速决,尽快结束吐蕃纷争,随帝东征高句丽。这策略本身无误,但关键在于帝王之心。若帝一心为国,此举正中下怀;反之,即便你随军出征,又能确保功勋归属?
“罢了,此事无需再多言。既然已至今日境地,懊悔无益。我岂能此刻挑起事端?若此时动乱,虽可重返吐蕃,但大唐因高句丽之事已如弦上箭,整体战略的改变将不利于整个大唐。万一稍有闪失,受苦的还是那些无辜的百姓。”
此言一出,现场的父子三人对何乐为另眼相看。他们身为大唐权贵,为了私利无所不用其极,包括所有高层在内,无人关心百姓生死。若程咬金处在何乐为的位置,或许真会煽动吐蕃,打乱何世民的布局,也为何乐为争得一席之地。然而何乐为并未如此,只因他心系大唐的长远未来。
“此刻,我不是你的岳父,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唐子民。这杯酒,敬你。”
程咬金出身贫寒,深知百姓生活的艰难。若有人能为他们着想,生活必将渐入佳境。何乐为正是这样的人。
程处亮兄弟也举起酒杯,他们在上流社会浸淫日久,渐渐淡漠了百姓。结识何乐为后,他们才明白过去的观念错了,百姓才是最应重视的。唯有得民心,方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