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洞便是孟获的老营。当年孟获还未当上蛮王的时坑洞的洞主。如今孟获走投无路,自然要回到银坑洞。
银坑洞处在水干南水和西城水会合之处,易守难攻。洞北面有平地三百里,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农作物;洞西面二百里有井盐,整个南蛮大半的食用盐都是出自这里;而在银坑洞正南还有一个梁都洞,不过这个梁都洞早已经被孟获所灭,所以梁都洞也是孟获的地盘。
银坑洞之所以名叫银坑洞,就是因为这里的山上出银矿。蛮人虽然不精通冶炼技术,但是仅仅凭着出售银矿,孟获也赚了不少。银坑洞有钱有粮,又控制着整个南蛮的食盐,所以银坑洞的实力非常强大,在南蛮二十一洞当中是数一数二的。也正是因为银坑洞实力雄厚,孟获才能够降服诸蛮,成为蛮王。
孟获接连兵败,如今的银坑洞中,只剩下千余孟获的心腹还跟在孟获身边。
想想当日银坑洞中繁华的景象,再看看如今银坑洞中死气沉沉,孟获心中一阵心酸。如今蛮族二十一洞一半都已经倒戈了,孟获也觉得有些心灰意冷。
兄长,带来洞主了孟优走来报道。
带来洞主是孟获的小舅,也就是孟获老婆祝融的弟弟。祝融听闻孟获兵败,而且身边只剩下千余人,于是立刻派人去找来了自己的弟弟带来洞主带兵三万支援孟获。
带来洞主走来,刚好看到席地而坐的孟获,急忙走上前去喊道:姐夫我来了。
坐吧孟获指了指旁边,带来洞主也很大大咧咧的坐了下来。
看孟获一脸愁苦,带来洞主急忙安慰道:姐夫别担心,如今我手中还有三万大军,凭着我银坑洞地势险要,绝对能够令蜀军难以前进一步,况且如今已经临近五月份,等到蜀军疲惫,必定知难而退。
带来。你不知蜀军地厉害。之前我集结了十几洞人马数十万大军。这才刚刚几个月而已地死逃地逃降地降如今我们只有三万人马。哎孟获无奈地摇了摇头。很显然不看好带来洞主地这三万人。
姐夫。我突想起一人许可破蜀军。带来洞主开口说道。
是何人
姐夫可记得西南地八纳洞
八纳洞孟获想了想。随后说道:你是说木鹿哪边可是他们八纳洞向来缺少武器装备何跟蜀军作战
姐夫你难道忘了。八纳洞地木鹿大王擅长驱使巨兽。特别是他那里地百余头大象。力大无穷。而且皮肤厚实。刀枪不入。只要这百余头大象往蜀军那里一冲蜀军必溃无疑
孟获点了点头:说的不错,蜀军没见过大象知道应对之法,说不定木鹿真的能够取胜。不过若是那木鹿也同那杨锋一样阵倒戈投降,那该如何是好
此时孟获已经被手下洞主反叛弄怕了获根本不敢信任手下的这二十洞的洞主,要不是因为带来洞主是自己的小舅子,恐怕孟获也不会信任带来洞主。
姐夫你放心,八纳洞处在我们蛮地的最西南面,那木鹿大王也从来不与汉人有来往。所以木鹿大王是绝对不会投降汉人的。
八纳洞所在的地方差不多就是现在的西双版纳附近,同时这里也是蛮族最西南的地方,距离汉人居住的地方非常远,而且中间的道路又非常难走,就是蛮族人也不想千里迢迢走到八纳洞,更别说是汉人了。所以木鹿大王和南中的汉人从来没有半点来往。
孟获思量了一阵,觉得带来洞主说的非常有道理。木鹿大王和之前的杨锋不一样,木鹿大王处在蛮族腹地最深处,从来不会和汉人有所交集,应该不会像杨锋那样投降蜀军,于是孟获命带来洞主前去八纳洞请木鹿大王出兵。
蛮地往东南七百里,有一小国,名叫乌戈国。
乌戈国所在的位置原本有很多蛮族的小部落,后来渐渐的被乌戈部落的人统一,成立了一个乌戈国。
如今的乌戈国王名叫兀突骨,这个兀突骨身高丈二,力大无穷,可生撕熊豹,而且这个兀骨突野心极大,对南中早已经是垂涎已久,不过因为孟获势大,南中蛮族人数远在乌戈国人数之上,所以兀突骨一直没能染指南中蛮地。
兀骨突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人名叫土安,另一人名叫奚泥,二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而兀骨突手下最大的依仗,就是藤甲兵。
乌戈国盛产长藤,而且境内多猛兽,所以乌戈国人便采集山滕,放到油中浸泡,半年以后取出晒干以后再用油浸泡,浸泡几十遍以后,再用浸泡过的藤条编成铠甲,穿在身上,刀枪不入,弓箭也射不透,而且藤甲还很有浮力,人穿着藤甲泡在水中,就如同传了救生衣一样,不会沉下去。乌戈国人就凭着这藤甲来抵挡猛兽的袭击。
因为一副藤甲需要十几年才能够制造而成,所以每当乌戈国人有新生婴儿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便会给他们制造藤甲,等到孩童长大了,藤甲也做成了。
此时,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正跟他手下的两员大将土安和奚泥在一起。
大王,消息果然没错,蜀军大举征讨孟获,听说孟获已经连败数战,南蛮二十一洞有大半已经投降了蜀军。奚泥说道。
这么说来孟获的实力已经大减了兀突骨急忙问道。
大王说的不错今孟获被蜀军打得像只狗一样四处逃窜,我认为如今正是我们兵进南中的好机会。旁边土安建议道。
兀突骨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而后开口说道: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汉人人多势众,若是我们现在过去到汉人大军该如何是好
大王多虑了。南中山林多毒虫瘴气,夏日酷暑难耐,汉人总不可能在南中蛮地待一辈子吧如今孟获已经岌岌可危,等到孟获败了,汉人必然会退军。况且凭着我们的藤甲兵
不入,汉人哪里是对手。土安接着说道。
旁边奚泥也跟着喝道:大王,咱们这里距离孟获还有七百里,等到咱们到了,孟获说不定已经兵败汉人也可能撤回去了。咱们现在出兵正是时候,刚好能打蛮军一个措手不及。
兀突骨思量了片刻,觉得土安与奚泥二人说的非常有道理,从乌戈国到南中孟获的地盘七百里的路程,而且还都是山路怕是兀突骨的藤甲兵善于翻山越岭,可是也需要近一个多的时间才能够到达,孟获消息传来是一个多月,而兀骨突出兵到南中蛮地也需要一个多月,加起来可就有三个月了,按照蜀军推进的速度不定那时候孟获已经兵败身死,而蜀军也退兵了。
于是兀突骨倾全国之力三万藤甲兵,北进南中。
兀突骨当真是高看了蜀军的速度阿斗攻下朵思大王的秃龙洞以后,并没有直取银坑洞是相继开始征讨附近的几个部落。
经过一个月的战,蛮族二十一洞当中有又有三个洞府投降了蜀军。
接下来,阿斗才开始向孟的银坑洞行军。不过这里已经是蛮族腹地,就连熟悉地形的吕凯也没有来过,所以蜀军不得不放慢了行军的速度。
深入蛮族腹:,阿斗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蛮地毒虫毒瘴的危险,因为不熟道路,大军竟然遇到一些瘴气阻路,被迫绕道而行,而随着气温越来越高,很多将士在行军的途中都有了中暑的状况,这也大大的拖慢了蜀军的行军速度。原本一天能行四五十里的,如今顶多能够走十几里路。
一日行十几里,对于行来说简直可以用乌龟速度来形容了,不过为了把士兵的损耗降到最低,同时为了保证后勤的补给,阿斗也只能忍受着这种缓慢的行军速度。
不在当距离银坑洞大约有四百里的时候,地势终于平坦起来,而后又走了一百里,终于到达了银坑洞南面的三百里平原地区。
望着眼前一无际的平原,在山林当中待了数日的阿斗心中感慨万分。而旁边的杨锋则凑到阿斗身旁,开口说道:太子殿下,这里往南三百里,就是孟获的银坑洞了,这三百里全都是平原,种什么长什么,年年丰收,是我们蛮族最富饶的土地。
可以听出锋口中的羡慕和一丝的不甘。杨锋所在的银冶洞在蛮族二十一洞当中排在最末位,所享受到的资源也是最少的。而孟获身为蛮王,势力最为强劲,他的银坑洞自然拥有着整个蛮族最多最好的资源,这也难怪杨锋会眼红。
阿斗从马上下来,伸手从地上抓起了一把土,放在手里揉了揉,这土地的确很肥沃,再加上蛮地四季如春的气候,只要别缺了水,这粮食一年能熟好几茬。而孟获的银坑洞正是处在水干南水和西城水的交汇处,自然缺不了水,可以预想到,孟获的粮食应该非常的充足。
这时候,旁边杨锋又接口说道:太子殿下,这孟获可富裕的很,不光有粮食,我们蛮族人吃的井盐也在孟获的控制当中,每年我们为了从孟获那里买到盐,都需要交出不少的收成。前些年我们银冶洞差点连盐都吃不起了,好在吕凯接济了我们一些,我们才能够渡过难关。
杨锋话音刚落,旁边的吕凯却是吓得满头大汗,大汉朝盐铁专卖,私自倒卖盐铁可都是杀头重罪,杨锋可能不明白这个,结果说出来了,若是阿斗以后追究吕凯倒卖私盐的罪名,吕凯可吃不了兜着走。
不过好在阿斗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计较这些小事。
到了平原之上,蜀军行军的速度顿时加快了许多,虽然天气依然炎热,但是至少不必走艰险的山路,也无需时刻注意随时可能偷袭而来的毒蛇。
杨锋这里到银坑洞都是平原么阿斗开口问道。
太子殿下,从这里一直下南,需要先达到三江城,然后才是银坑洞。杨锋立刻答道。
三江城你们蛮地还有城池阿斗好奇的问。
太子殿下别误会,那哪能算作是城池啊,充其量只能够算是一座大寨子而已,根本没法跟汉人的大城想必。不过只是因为这三江城正好坐落在泸水干南水和西城水交汇之处,在城上便能够同时望到这三条江河,所以名叫三江城。杨锋答道。
过了三江城还有多远是银坑洞
杨锋摇了摇头: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每次我们来找孟获买盐买粮是在三江城交易的,银坑洞那里有银矿,孟获根本不让我们这些外人过去,不过想来银坑洞距离三江城应该不会太远。
夜深人静了一天的蜀军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各自的帐篷中。
这南蛮的蚊子还是很厉害的有的毒蚊子咬在身上不久就会起一个大包,之前在山林中行军的时候,有不少蜀军士兵被咬后痒痛难当,甚至都出现了皮肤溃烂的情况。而如今蜀军虽然不在山林当中,但是这田野里蚊子还是有不少的。
当地蛮族人为了抵挡蚊子,使用一种特殊的植物摸在身上种植物有着一股子刺鼻的味道,但是却能够驱赶蚊虫。阿斗从杨锋那里要来了不少的这种植物蜀军使用,总算是解决了一些蚊虫的问题。
不过这种植物的味道实在是太难闻了阿斗非常不喜。凭着阿斗的武功和感知力,一旦有蚊子落在阿斗身上斗会立刻有所察觉,而一旦阿斗将力量运到皮肤之上,蚊子根本钉不动阿斗的身体,所以阿斗并没有吐沫这种驱蚊的植物。
而如此一来带来的后果便是蚊子全都冲着阿斗过来了。
帐外,阿斗挥舞着冷夜剑,带起一阵阵寒风,看起来好像是在练剑。
太子殿下真是好剑法旁边向宠由衷的赞叹道。但是向宠却完全没有注意到,阿斗每一次挥舞,凌厉的剑气都会斩断十几只蚊子的身体。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了慌乱的呼喝声和急匆的脚步声
阿斗停下手中的剑,向着声音的方向望去,没过多久,张~便走了过...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