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家桥之战落幕了,这一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19路军参谋处长赵一肩的作战纪要是这么说的:“是役计当场毙敌千余,伤者无计。我亦伤亡千余。但见蕴藻河畔,死亡枕藉,有如山积,河水为红,惨不忍睹。”
如果,真能光打死敌人就有千余,那当然是好。可问题是混成第24旅团总共也就四千人左右。如果真打死一千多日军,再加上合理比例的伤员,24旅团基本上就要全灭了。
而19路军血战史的说法,则把日军的伤亡设定为“毙敌500余名”,缩小了一倍。
然而,日军自己的伤亡数字,却和中国人的战报差距极大。
当时,日本陆军通报给海军方面的数字是,2月13日战死6人,战伤37人,
到了战后日本编写的满洲事变作战概要,则变成了战死10人,战伤29人。
但后来,根据日本陆军省在几个月后编制的逐日战死者名单,日军在2月13日,总计战死人数为13人。当时日本的陆军省内部档案详细的记录了这13名战死者的名字、军衔和部队番号。
首先渡过蕴藻浜的第14联队第2大队共计战死8人,按军衔分别为伍长有光荣人、松本一三,上等兵花城丰源、上田保、富田荣、伊崎荣、上田公、市野作太郎。救援接应的第24联队第1大队战死3人,伍长安里嗣荣、上等兵根间秀胜、三浦元喜。
此外,第48联队也有两名战死者,估计是在和其他方向反击的中国军队冲突中战死的,分别为山本虎之助少佐和伍长后藤利八。
从一堆的数字的迷雾中,我们至少可以知道,日军的伤亡,绝没有19路军战报宣传的那么大,否则混成24旅团在接下去的战斗中,别说活蹦乱跳了,就是能不能上场都成问题。但也绝没有日本人自己所记录的那么少,其实不管是中国军队还是日本军队在军功战损方面都是谎报成性,一天一夜的恶战,再加上被突袭的损失,直至战局不能持续,战线不能维持,最后被迫撤退,日军的战损至少当在百人以上,伤亡数字至少在一成以上,才能迫使日军后撤。
而中国军队自身的伤亡,同样也是数字不一。赵一肩的作战纪要中,把部队伤亡报成“千余”,然而122旅参战只有两个团的番号,实际参战只有一个半团左右,人员最多不超过三千人,要是伤亡千余,这两个团就不会再放在前线呆着了。何况整个61师六个团在整个一二八事变中伤亡也只有四千人。
作个比较就很清楚,闸北交战的156旅两个团,六天加起来伤亡313人,其中伤亡最大的第6团,伤亡也就是两三百人,就离开闸北被拉下去休整了。相比之下,122旅这一个半团伤亡千余,就非常不合常理了。至少我们知道,这些部队日后在第一线很活跃,并没有大伤元气。
而实际上,对于自身伤亡,19路军抗日血战史的记载则要少很多,122旅的伤亡数字被缩小为“我军死伤亦450名”,计有日军伤亡三倍左右。
其实,这样的数字戏法,绝不仅仅发生在122旅身上,121旅在内部总结上也抱怨,下面各部队在上报自身伤亡数字上往往夸大,以至于上级不能准确判断情况。
而78师156旅守闸北,同样在数字上作文章。战斗一天,第6团团长上报,全团属下1700人,已经伤亡700,只剩千人。不过这个没蒙住老行伍出身的蔡廷锴,蔡廷锴老实不客气叫张团长拿剩下这“千余”人继续顶。结果打完六天,最后一算,包括6团在内的两个团,在闸北战场的伤亡全加起来也只有三百多人。
因此,写战报,不管敌人伤亡还是自己的伤亡,都是报得越高越好。敌人死多了,那是功高,自己人死多了,那是劳苦,顺便还能借机抱怨叫苦。改改数字,劳苦功高,何乐不为。
对于那些军官们而言,当他们在战场上拼死冲杀,舍生忘死之时,他们就是英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战后宣传做点小手脚小聪明,这本来就是军中常情。而这样的故事,还将有很多很多。
但是不管数字怎么玩,日本人在纪家桥的败退是不争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