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子弟和北方人有很大的区别。
这里的人或许没有那么多的思乡之情,而且在苏州城外,也没有诞生出那么多离别的诗句。
所谓的折柳之情,出现在长安城外的灞桥。
“但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种诗词,和江南也没有什么关系。
江南最为盛产那种,描述人间繁华场景,或者说,男女之情的诗句。
这是因为,江南人士似乎天生有一种浪漫情调。
他们并不认为别离是多么遥远的事情,或者说,他们认为别离是很常见的。
人间的繁华享受不尽,哪有那么多伤春悲秋?
相应的,关于那些壮怀激烈的故事,跟江南就更没有什么关系了。
他们不懂前往倭国的人,立下了多么大的功劳。
只知道自家子女,平安的从一个不毛之地回来了。
只要出了苏州城,就是受苦,那就要好好的酬劳一番。
于是,整个沙头口码头都成了美食的海洋。
一张长条桌子,从岸口一直摆到大街上。
足足三里多路!
桌子上的美食,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苏州的财政一点都不困难,因为这里没有那么多的人口需要去养活。
而恰恰相反的是,由于这里率先进行纸币改革,百姓的生活,前所未有的富足。
鸡鸭鱼肉都成了下等货,海鲜才是头牌。
什么鱼翅鲍鱼,根本就上不得台面。
一条条切成细丝的东星斑,完全可以当成主食来吃。
“我家孩儿,自贞观九年的时候就已经去了倭国,至今已经三个年头,不知他是瘦了还是胖了...”
一个老汉,端着巨大的木盆站在人群之中。
盆子里,是早就准备好的醪糟。
好像还撒上了桂花,闻起来香香甜甜的。
周围的人听到老汉的话之后,顿时肃然起敬。
越早前往倭国,就证明,身份越高。
像第一批前往倭国的人之中,个个都是王公贵胄!
因为他们须要抢到开疆拓土的第一笔功劳。
越往后,身份自然就越低。
等他们回来,也就只能喝点汤。
“这位老哥,不知贵公子在哪里供职?”
老汉嘿嘿一笑,道:“太常寺!”
此言一出,周围的人立刻离的他远远的。
太常寺,那是管理舞乐的衙门。
一般情况下,老汉子要么是伶人,要么是乐童,总归都不是什么正经人。
因为太常寺去倭国的人之中,全部都出自教坊司!
那里的男子,差不多够都是王公贵胄的玩物。
也就是所谓的娈童...
如果离这个老头子太近,万一惹上什么病,可就倒八辈子血霉了。
呜——
高昂的鼓乐声响起,旗舰缓缓靠岸。
光着膀子的水手,站在舰桥上,手里不断的摇晃一根,比小孩手臂还要粗的绳索。
呼!
一阵破空之声,绳索稳稳靠在岸边巨大的铁杆子上。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